loading

岳岩漢字屋

甲辰年 새해 하시는 일들이 日就月將하시고 乘勝長驅.하시고 萬事亨通 하세요!!!

반응형

위대하고 유명한 역사인물 악비의 앞에 몇명이 무릎꿇고 있는가?

图片来源 解读杀害岳飞的首恶,以及其罪名"莫须有",是"也许有"的...

글: 한정우기(閑靜偶記)
항주 서호를 여행한 사람이면 모두 알고 있을 것이다. 서호의 가에 악묘(岳廟)가 있고, 악묘 안에는 몇 명이 무릎을 꿇고 있다.
악묘에서 모시는 사람은 악비(岳飛)이다. 이건 설명이 필요없을 것이다. 그는 유명한 역사인물이다.
악묘에 몇명이 무릎꿇고 있을까? 아마도 여행객들은 그다지 신경써서 보지 않았을 것이다. 그래서 물어보면 바로 대답하지 못한다. 괜찮다. 그냥 아무 숫자나 얘기해보라. 그래도 다 맞을테니까. 본 적이 없다고? 그것도 맞다.

첫번째 답: 0
악비는 1142년에 죽었고, 1162년에 명예회복된다. 그리고 1195년에 악왕묘를 만든다. 이때는 무릎꿇은 상이 없었다.

두번쨰 답: 2
명헌종 성화11년(1475) 항주의 관리 주목(周木)이 악비묘를 수리하면서, 쇠로 진회(秦檜) 부부가 무릎을 꿇은 상을 만들어 악비묘의 앞에 놔두었다. 이때는 무릎꿇은 사람이 2명이다.
진회와 그의 처인 왕씨(王氏)이다. 모두 잘 알고 있을 것이다. <설악(說岳)>에 가장 많이 등장한다.

세번째 답; 3
명무종 정덕8년(1513), 절강사람인 이륭(李隆)장군이 악비묘의 앞에 하나의 궤상(跪像)을 추가한다. 이때는 궤상이 모두 3개이다.
추가된 사람은 만사설(萬俟卨)이다. 이름이 괴이해서 세 글자 모두 틀리는 사람도 있다.
진회부부가 주범이라면, 만사설은 종범이다. 그를 추가하는 것은 이치에 맞는다.

네번째 답: 4
명신종 만력22년(1594), 절강관리 범래(范淶)는 다시 악비묘의 앞에 궤상을 하나 더 추가한다. 이때 궤상은 모두 4개가 된다.
새로 추가된 사람은 장준(張俊)이다. 진회가 악비사건을 만들 때, '증거'가 필요했다. 단지 한마디 '막수유(莫須有)'만으로는 문제를 해결할 수 없었다. 이때 '증거'를 제출해준 사람이 바로 이 장준이다. 그래서, 장준이 들어가는 것도 이치에 맞는다.

다섯번쨰 답: 5
이 다섯번째 사람은 서호 악묘에는 없다. 악왕묘는 전국에 많이 만들어져 있다. 개봉 주선진 악왕묘에는 궤상이 모두 5개이다. 추가된 사람은 나여읍(羅汝揖)이다.
나여읍은 당시의 간신(諫臣)이다. 불법행위를 고발하는 것이 업무이다. 진회가 악비를 모함할 때, 사건입건부터 사건처리까지, 일할 사람이 필요하다. 나여읍은 바로 그때 두드러진 역할을 한 인물이다.

여섯번째 답: 6
악비는 아주 위대하고, 악모(岳母)도 위대하다. 악비의 모친 요씨묘(姚氏墓)는 강서 구강(九江)에 있다. 그녀의 묘 앞에는 또 한 명의 궤상이 있다. 그는 왕준(王俊)이다. 왕준은 악비사건때 무슨 역할을 했을까? 이것은 악비사건에서 아주 재미있는 부분이다.
왕준은 악비의 부하였다. 남송학자 왕명청(王明淸)은 <휘진록.여화>에서 이렇게 말했다: "명청은 임자년에 영국에서 관직에 있었는데, 왕준의 악비에 대한 고발장이 그 집에 있었다."
먼저 직접 악비를 고발한 자는 바로 왕준이었다.
<휘진록>의 기록에 따르면 악비의 죄명은 두 가지이다: "지척승여(指斥乘輿)", "항거조명(抗拒詔命)"
왕준은 왜 악비에게 이 두 가지 죄상을 뒤집어 씌운 것일까? 원래 그는 고발의 전문가였다.
왕준은 원래 동평부 웅위장(雄威將)인데, 다른 사람을 모함하고 자기의 공으로 가로채서 승진했다. 본영의 부도두(副都頭)에 이른다. 악가군에 배속된 후에는 전군부통제(前軍副統制)가 된다. 악가군에 배속된 후에 왕준은 몇년간 일했지만 직위가 그대로였다. 승진을 하지 못하자 악비에게 화풀이를 하게 된다.
소흥11년(1141), 왕준은 장헌(張憲)이 부하를 선동하여 모반하여 금나라에 투항하려 한다고 고발한다. 장헌사건은 큰사건이었고, 일거에 악비 부자가 연루되어 버린다. 남송의 형세는 아주 복잡했다. 군사적으로 금나라군대에 대항하기 어려웠으나, 그렇다고 약하게 보일 수는 없었다. 그렇다고 화의를 청할 수도 없는 난감한 상황이었다. 악비는 주전파이다. 그래서 조정에는 골치거리였다. 왕준의 고발은 조정을 도운 셈이 된다. 악비의 억울한 사건의 직접적인 흉수는 바로 왕준인 것이다.
악비사건을 만든 흉수는 2, 3, 4, 5, 6명의 여러가지 견해가 다 있다. 오직 '1'명이라는 견해만 없다. 기실 그런 견해도 없는 것은 아니다. 즉 송고종 조구(趙構)이다.
악비를 죽이지 않으면, 송고종 조구가 치국방략을 집행하는데 아주 불리했다. 다만, 조구는 황제이다. 어찌 황제가 악비의 앞에 무릎을 꿇을 수 있겠는가?
역사는 바로 이렇게 재미있다. 그리고 어떻게 말해도 다 맞게 되어 있다. 

 

在偉大而著名的歷史人物岳飛面前,有多少人下跪?

文章:閒靜偶記
凡是遊過杭州西湖的人都知道。 西湖邊有岳廟,岳廟內有幾個人跪着。
在岳廟供奉的人是岳飛。 這可能不需要說明。 他是有名的歷史人物。
有幾個人跪在惡墓裏? 恐怕旅客們沒怎麼費心不在焉。 所以一問即答不上來回答。 沒關係,隨便說點什麼數字吧。 那也都會對的。 沒見過嗎? 這也是正確的。

第一個答案: 0
岳飛於1142年去世,於1162年恢復名譽。 然後在1195年建造了惡王廟。 這時沒有下跪的獎項。

兩次 答案
明憲宗聖火11年(1475年)杭州官吏周木修繕岳飛廟時,用鐵製作秦檜夫婦跪下的雕像,放在岳飛廟前面。 這時下跪的人有2名。
就是秦淮和他的妻子王氏。 大家應該都很清楚。 《說岳》中登場次數最多。

第三個答案;3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浙江人李隆將軍在岳飛廟前增加了一個軌像。 這時候共有3個軌象。
被追加的人有万俟)說。 因爲名字怪異,也有人三個字都錯了。
如果說陳會夫婦是主犯,那麼萬事說就是從犯。 加他合乎情理。

第四個答案: 4
明信宗萬曆22年(1594年),浙江官吏範來再次在岳飛廟前增加一個軌道。 此時,軌道共有4個。
新增加的人就是張俊。 陳會在製造岳飛事件時需要"證據"。 僅憑一句"莫須有"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這時提供"證據"的人就是李長埈。 所以,長埈進去也是合乎道理的。

第五題 答案:5
這第五個人不在西湖岳廟裏。 嶽王廟在全國多建。 開封主先秦惡王廟共有5個鬼像。 追加的人是羅汝邑。
羅汝邑是當時的諫臣。 舉報非法行爲是工作。 陳會誣陷岳飛時,從案件立案到案件處理,需要有人工作。 羅汝邑就是當時發揮突出作用的人物。

第六個答案: 6
岳父非常偉大,岳母也很偉大。 岳飛的母親姚氏墓位於江西九江。 她的墓前還有一個假象。 他是王俊。 王俊在岳飛事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這是岳飛事件中很有趣的部分。
王俊是岳飛的部下。 南宋學者王明清是《揮震錄》。《女花》中這樣說:"明清在任子年在英國當官,王俊關於岳飛的檢舉信就在他家。"
首先直接告發岳飛的就是王俊。
根據《揮震錄》的記錄,岳飛的罪名有兩種:"指斥乘輿"、"抗拒照明"等。
王俊爲什麼讓岳飛蒙上這兩種罪狀呢? 原來他是舉報的專家。
王俊原是東平部的雄威將,誣陷他人,用自己的功勞騙取他人晉升。 成爲本營的副都頭。 被分配到樂家軍後,將實行前軍副統制。 被分配到樂家軍後,王俊工作了幾年,職位不變 升不上去,就對岳飛撒氣。
紹興11年(1141年),王俊告發張憲煽動並謀反下屬,企圖向金國投降。 長憲事件是件大事,一舉牽涉到岳飛父子。 南宋的形勢很複雜。 軍事上很難抗衡金朝軍隊,但也不能因此而顯得軟弱。 但即便如此,也難以請求和解。 岳飛是主戰派。 因此,朝廷非常頭疼。 王俊的告發等於幫助了調解。 岳飛冤案的直接兇手就是王俊。
製造岳飛事件的兇手有二、三、四、五、六個人衆說紛紜。 只有"1"名的見解。 其實也不是沒有那種見解。 即宋高宗的構造。
不殺岳飛,宋高宗祖籍對執行治國戰略很不利 只是趙九是皇帝。 何以皇帝跪在岳飛面前?
歷史就是這樣有趣。 而且不管怎麼說都是對的。

 

解读杀害岳飞的首恶,以及其罪名“莫须有”,是“也许有”的意思吗?

01.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赵构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精忠岳飞壮志未酬,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时年39岁。韩世忠气愤地责问秦桧岳飞被杀的理由和罪名,奸相秦桧回答:“莫须有!”

韩世忠忿怒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莫须有”这个回答,不太符合官方语法法理。历来一直被解读成为秦桧心虚,回答不出切实的理由和罪名,“莫须有”也被解读为“也许有”的意思。

但我认为,这个解读不正确,起码未能尽释其意。

谁都知道“莫须有”的须字是必须的意思。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考虑,秦桧权侵朝野,杀害岳飞也是皇帝的意思,以他的阴毒和骄横,不需要在韩世忠面前有心虚的表现。

“莫须有”正确的解读,应该是“不需要有!”

这样解释可以完全符合秦桧得势气壮、气焰嚣张的嘴脸,而且这样的解释有直接威胁韩世忠之意,甚至可以等同为:“需要有吗?”的反问。

他根本就不屑于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秦桧准备对主战派痛下杀手之时,第一个目标不是岳飞,恰恰是同为“中兴四将”、主战派之一的韩世忠。

当时奸相秦桧拉拢张俊,买通韩世忠部下胡纺,让他出面诬告韩世忠的亲信耿著,以蛊惑人心、助逆谋反的罪名下狱。最终目的,是杀害韩世忠。

岳飞无意中得知耿著冤狱,马上意识到秦桧此举之意,立刻写信告知韩世忠。韩世忠大惊失色,马上求见宋高宗赵构,脱下衣服,露出满身伤痕,跪地大哭,声俱泪下地表达自己的忠心。

赵构也许是念及韩世忠、梁红玉夫妇曾在“苗刘兵变”中救过自己,遂出言抚慰之后,令秦桧不得以耿著案牵连韩世忠。

然而对秦桧而言,韩世忠可以不杀,但岳飞却不得不杀。秦桧也巧妙地利用了赵构对岳飞经常不时浮现的杀心。

要知道,不杀韩世忠的原因,不完全是韩世忠曾有救驾之功,梁红玉比韩世忠通晓人情世故和君王心态。劝韩世忠要时常露出贪恋富贵之意,讨要封赏,购买田地庄园、娇妾美色,让皇帝放心。

而忠勇的岳飞则不然,他几乎就是一个相对完美的人。他不贪财,不好色,胸怀大志,壮怀激烈,一心光复大好河山,驱逐鞑虏,还于旧都。

平时的赏赐都分散给予将官士卒,家中只有妻子一人,没有任何姬妾美色。如果不是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怀,怎能写出《满江红》那样慷慨激荡、正气凛然、让人血脉贲张的诗词。

不难看出,岳飞崇拜诸葛亮,传世的手书前后《出师表》,其中“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精神是他一生所景仰和贯彻的目标。

他高尚的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高度契合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最高伦理道德。

杀害岳飞,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是出于皇帝的极度私心,和奸相对皇帝的别有用心的利用。

02.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从对待韩世忠的看法和行动上,不难看出,他们压根不相信有崇高理想、博大情怀、道德高尚、无私爱国的人存在于世。

也正是因为蓄谋已久,上下苟合,以及也有意图杀害韩世忠的行为上判断,秦桧的“莫须有”才不应该解释为心虚和“也许有”。

如果说“莫须有”被解读为“也许有”,则不能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不能完整地表达诠释出奸相秦桧恶名昭著、遗臭万年的原因所在。

不可思议的是,现在有很多不正常的说法,为秦桧解脱罪名,甚至是翻案。说秦桧只是为大势所趋,力主对外族称臣求和。杀害岳飞只是遵循赵构的旨意。

如果是秦桧单单是因为执行了皇帝的命令,而杀害岳飞的话,也还不至于在煌煌青史上留下如此的恶名。

当时的主和派也很多,并非都是大奸大恶,也不乏有为国家社稷着想的忠烈之士,只不过只是自己战略构想的局限而已。

区别在于,是否出于自己的一己之私,去出卖国家利益,罗织罪名,残害忠良。

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他直接影响了皇帝的方针大略。种种迹象表明,秦桧的权侵朝野的势力之大,连皇帝赵构也对其有着深深的忌惮,甚至是害怕。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秦太师死,高宗告杨郡王云:“朕今日始免得这膝裤中带匕首!”乃知高宗平日常防秦之为逆。但到这田地,匕首也如何使得!

为了防备秦桧,赵构天天上朝时,身上都要带一把匕首,听说秦桧死了,才得以解除。可见对秦桧忌惮之深,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

由此可见,更加可以诠释秦桧对韩世忠“莫须有”的解释不可能是心虚的“也许有”,而是盛气凌人、带有威胁性的“不需要有”的意思。

岳飞死后,赵构无不悲情地发出:“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感叹,也就变得不再奇怪了。

杀害岳飞,秦桧必是首恶!

03.

那么说赵构并没有杀害岳飞之心,也不符合客观逻辑。虽然秦桧在朝中有着深厚的势力,以及金国强大的背景,让他忌惮甚至害怕,但他出于一己之私,铲除岳飞的目标跟秦桧是一致的。

区别在于,赵构虽有恨意杀心,但从江山社稷的大局出发,却不足以让他坚定杀掉岳飞的决心。

尽管对岳飞的能力和爱国情怀深信不疑,但岳飞有很多地方让他如芒在背。比如说立储方面,岳飞出于公心的劝谏,就让他产生恨意和疑心。

他在曾经的逃亡过程中失去了生殖能力,岳飞为安天下人之心,为全力北伐打好精神上的基础,劝其早日立储,无意中揭开了他一直没有亲生太子的最大隐痛。

而对岳飞早日立储的目的,同时产生了很大的怀疑。以岳飞的军中威望和能力,如果扶持的任何一个有主战倾向的太子上位夺权,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情,让赵构产生更大的怀疑和不愉快,那就是发生在绍兴七年二月的“淮西合军”的事件,事后证明,同样被秦桧抓住并利用了机会。

统领四大军区之一的刘光世被罢解兵权,一开始赵构给予岳飞太尉的头衔,升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晋升为宣抚使,并准备将刘光世五万两千淮西军编入岳飞麾下。

岳飞大喜过望,他并不贪恋功名,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北伐。以十余万之众两路北伐,无异如虎添翼,成功在望。激动之余,岳飞向赵构呈递了详尽的北伐攻略。

然而,几千年的王朝更替,造就了太多君王畸形狭隘的心态。

赵构的先祖赵匡胤就是凭借军权,攫取了后周的皇位。对武将诸多防备的“卧榻情结”,已经深深刻入宋朝每一代皇帝的骨头里。

但与他的先祖赵匡胤不同的是,赵匡胤不管陈桥兵变或者杯酒释兵权,处理这些重大事件之时,都及其高明地遵循不流血的原则。

尤其是“靖康之变”时,金国军队攻入了皇城,使一块密置于太庙寝殿夹室之内的石碑大白于天下。这块石碑是新皇帝继位时,参拜太庙时必须启礼跪诵,永远遵守的誓词。

这个夹室,除了皇帝,其他人不得入内。因此,此前没有人知道石碑的内容。

王夫之《宋论》卷一中记载:“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约有三:1. 保全柴氏子孙;2. 不杀士大夫;3. 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赵匡胤的子孙们,大体都算得上听话,基本没有擅杀士大夫之事。宋代十八朝,无理由杀害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兼大军区司令的高官,宋高宗赵构算是唯一的一个。

04.

岳飞的能力太过出众。岳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以一当十。参加大小战役数百次,屡战屡胜。先后收复建康、攻克襄阳六郡。率师北伐时,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秦统一六国之时,王翦率举国之兵出征,尚知道跟秦始皇要田要宅要赏赐,以消除嬴政忌防之心。而岳飞如此骄人的战绩,和不贪恋富贵,不敛财、不迷恋女色的品格,怎能让皇帝放心?

就在赵构准备将淮西军并入岳家军之时,熟知赵构心态的秦桧随之进言:如果岳飞执掌统辖两大军区的兵权,相当于天下一半的军事势力,再加上其人能力太过出众,有拥军自立、尾大不掉的危险。

秦桧的进言阻止激发了赵构的猜忌之心,改变了主意,无限期地停止了岳飞接受淮西军的工作,并派张浚做岳飞的思想疏导。

总督军张浚将岳飞召到督府,并且装出似乎根本没有发生淮西合军的事情,转弯抹角地说出,如由兵部尚书、兼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或张俊、杨沂中等人统领此淮西军,就谁是否合适,询问岳飞的意见。

其实不过是以征求意见的方式,间接地告知岳飞,淮西军不打算再归其节制。

耿直的岳飞直率地回答;他们都不是合适的人选,如果处置不当,必生动乱!

张浚怫然而怒,言道:莫非除了你,他们都统制不得吗?岳飞气愤地回道:都督征求我的意见,我不敢隐瞒,岂是为了多得些兵马而已吗?

说罢二人不欢而散,淮西合军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势态的发展,果如岳飞所料。吕祉接管淮西军,与淮西军副都统制郦琼发生冲突,郦琼领四万淮西军,杀了吕祉,叛投了金国扶持的伪齐政权。

此次事件导致南宋的防御出现短暂的真空,作为四大军区之一的淮西地区,绝大部分兵力叛逃。从而也导致了岳飞如果一路北伐,势必会有很大的后顾之忧。

而后,秦桧主导了和谈,以宰相身份跪于金国使臣之前,代表国家向金国称臣,以巨额纳贡讨好金国,换取屈辱的和平。

“大宋”变成了“臣宋”……。

05.

眼见计划中的北伐无望,岳飞既气愤于宋廷的反复无常,又感觉到了赵构对自己的猜忌,遂上疏辞官,回去给亡母守孝。

赵构为此十分震怒,但鉴于岳飞的才干与威望,再三下旨抚慰,请岳飞复出。岳飞坚辞不就,赵构连请了三次。

虽然是下旨相请,但即使时隔几百年,依然不难感受到旨意中,高宗对岳飞的小心维护和隐忍的怒气。在高宗的再三催促,以及部将王贵和幕僚李若虚的劝慰之下,岳飞才重新回到军中,复掌兵权。

虽然赵构很多地方恼怒于岳飞,也曾对岳飞动了杀心,但从对岳飞超乎寻常的重用上看,如果没有秦桧的介入和策划并实施,他是不会或者很难杀害岳飞的。

高宗曾对岳飞言道:中兴之事,朕单独委托给卿一人,除张俊、韩世忠部人马不受节制外,其余诸路人马皆受卿节制!

岳飞统率的岳家军为当时民间的习惯称呼,其正式番号是行营后护军。按高宗的此项命令,除韩世忠的行营前护军和张俊的行营中护军外,其他各军,包括刘光世的行营左护军在内,也就是淮西军,都归岳飞节制。

将全国大部分兵力归于一个将帅指挥,这在深忌武人的宋朝,是没有先例的,至少可以说明,当时准备北伐的赵构对岳飞是非常信任,并且曾经要委以重任。

淮西合军流产后,岳飞没有经过赵构同意,单方面辞掉官职,相当于犯了大忌。在赵构再三相请而不顾,又让赵构大掉颜面。但还不至于让赵构不顾一切杀掉岳飞。

为什么杀害岳飞,有很多说法。其中之一就是岳飞立志要还我河山、“迎回二圣”,赵构怕二圣还朝,导致自己的皇位不保而杀掉岳飞。

但我们再抽丝剥茧、细加考证一下,宋徽宗赵佶死于绍兴五年,金国封闭了消息,但在绍兴七年正月,金国正式通知了赵构。赵构悲愤之下,于当年二月动了北伐之心,故才有了以上“淮西合军”的事件。

绍兴十年,岳飞又一次开始北伐,收复郑州、洛阳和郾城。绍兴十一年,朱仙镇大捷后,完颜兀术已弃守开封。就在张宪对旧都开封发起攻击的路上,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

由此可见,太上皇赵佶已死,才继位一年两个月,就遭金军擒获的哥哥赵恒,几次传回话来,发誓只要能回宋朝,只做一个富贵闲人,永远不跟赵构争皇位。其实就算赵恒回来,也对他构不成任何威胁。

故此虽然也有一点点这方面的因素,但大可忽略不计。害怕岳飞迎回二圣而杀掉岳飞的理由,几乎很难成立。

赵构并不愚蠢,但曾经刻骨铭心的逃亡生涯给他留下了对金国强烈的恐怖心理,主和的理由不足以让他不顾国家社稷、违背“不杀士大夫”祖训而杀掉国之柱石。只不过时常一闪而过的杀意,被秦桧激发并利用了而已。

06.

对赵构而言,上朝怀匕首防秦桧;岳飞死后“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悲叹;没有切实的罪名却违背祖训杀一个顶级大臣。

如果是他力主杀害岳飞,这些事情确实是难以理解。

更重要的是,金国随时可以撕毁和约,这个发生了不止一次了。因为主和、猜忌不可能让赵构杀死一个战神级人物,国家实在是太需要岳飞了,哪怕是个贩夫走卒都会明白这个道理。

跟金国签订了合约后,赵构还要再三相请岳飞,证明他深知岳飞的重要性。而且,岳飞在最不愿意回来的时候,也听从了他的调令,证明岳飞还是忠诚听话的。

赵构主谋杀害岳飞,实在想不出任何理由。

类似种种分析,条条线索直接指向秦桧。

很多演义中,说秦桧是金国的奸细,这个已经无可稽考。但从这段历史发生的前前后后去考虑,秦桧的出发点和心理也逐渐清晰。

也是出于曾经因为自己年轻时,出使金国而被扣留的漫长艰难岁月,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恨国党心态,再加上对强大的金国产生了不可战胜的恐惧,导致自己坚定的主和动机。

跟历朝历代的叛徒是一样,秦桧甚至不惜一切出卖祖国,剪除主战派,以换取万一金国占领宋朝以后,可以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

综合判断,虽然是自己一家之言,但除此之外,实在想不出其他任何更加合理的理由。

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历朝历代奸臣那么多,而史上恶名能超过秦桧的,几乎很难找出一半个。

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最痛恨的就是不孝逆子和叛变卖国,尤其非客观原因,而是主动的卖国行为。秦桧正是在北伐前景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怂恿甚至可能是裹挟赵构,杀害了国家栋梁、民族英雄岳飞。

虽然不难推断出,谁是杀害岳飞的首恶,但最后毕竟是由赵构下旨,杀害了岳飞。不是说赵构不可恨,而应该说更加可恨的是首恶秦桧而已。

由此可见,岳飞死后,赵构“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悲情感叹,才不至于让人莫名其妙。

对秦桧“莫须有”解读为“也许有”,也显得过于牵强附会,不符合逻辑。

后记 :

最后,让我们回到那个南宋以后、让历朝历代有识之士拍案痛恨、扼腕叹息的时刻,领略那一段千古之恨: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再一次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黄河以南已尽数收复。

南宋在靖康之变以后,偏安于长江以南。后岳家军在岳飞的带领下,先后从长江以北,打到黄河以南。之前北伐,收复了建康,攻克襄阳六郡,席卷了商州、虢州等长江以北地区。

这次北伐,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直逼北宋旧都开封,兵锋指处,所向披靡。

完颜兀术惧怕岳家军,不战而弃守开封,岳家军前锋张宪已经从临颖发兵空城。还于旧都,就在眼前,士气正旺,兵锋更盛。

北方四十万忠义军齐声响应,翘首以待岳家军召唤,金国朝廷也正在陷入内斗之中。北伐前景呈现出空前大好之局面。

姑且不论山西河北,按当时的局势判断,收复宋朝开国之时,未能解决的燕云十六州,也并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岳飞的决心是:直捣黄龙(黄龙府位于现在的东北吉林,为金国女真族发源地)。

历史没有如果,能否成功,暂且不提。但只要稍有一点战略军事头脑的人,就会认为如此前所未有的大好战机,是多么的难得宝贵!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日之内,宋廷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师。岳飞仰天长叹:“十年之力,毁于一旦!”

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 沿途百姓闻讯拦阻在岳家军军前,哭声震野。大军撤至蔡州时,当地百姓不愿再做金国奴隶,要求随岳家军迁移。

岳飞最终决定留军五日,以掩护当地百姓迁移襄汉。

大军班师鄂州,岳飞奉旨前往临安。

完颜兀术又杀回开封,整军镇压孤掌难鸣的忠义军,尽数复取了被岳家军收复的河南地区。

岳飞在回京途中得知河南军情,不禁泪如雨下、仰天悲叹:“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

绍兴十一年大年除夕,杭州城凄风苦雨,整日不绝……。

반응형
반응형

공유하기

facebook twitter kakaoTalk kakaostory naver b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