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岳岩漢字屋

甲辰年 새해 하시는 일들이 日就月將하시고 乘勝長驅.하시고 萬事亨通 하세요!!!

반응형

"런중핑"은 "인민일보중요평론(人民日報重要評論)"의 인,중,평과 같은 발음의 글자이다. 런중핑(任仲平)이 환구시보 총편집 후시진(胡錫進) 후임자

글: 신당인(新唐人)
중국의 관영매체 <환구시보>의 고위층의 인사교체가 있을 것이라는 소문이 있다. 홍콩매체에 따르면 총편집 후시진은 은퇴하여 물러날 것이고, <환구시보>에 사장직을 신설할 것이며, 중국관영매체 <인민일보> 평론부 부주임 판정웨이(范正偉)가 맡을 것이라고 한다.
홍콩매체인 <성도일보(星島日報)>는 12월 15일 소식통을 인용하여 이렇게 보도했다: 중곡의 후설(喉舌) <환구시보>는 <인민일보>의 관할에 속하며, 오랫동안 총편집 후시진이 관장해왔다. 후시진은 현재 61세로, 이미 60세의 은퇴연령을 넘겼다. <인민일보> 국제부 부주임 우치민(吳綺敏)이 <환구시보> 총편집인 직위를 넘겨받을 것이라고 하며, 우치민은 이미 <환구시보>에 진입한지 몇달 되었고, 후시진에게 인수인계받으려고 준비하고 있다.
우치민은 베이징사람이고 1991년 <인민일보> 국제부에 입사하여 일했다.
소식통에 따르면 <환구시보>는 앞으로 사장직을 신설할 것이고 중국의 정치성향을 강화할 것이며, 중공중앙기관지 <인민일보> 평론부 부주임 판정웨이가 맡을 것이라고 한다.
판정웨이는 1980년 샨시(陝西)에서 출생했고, 2006년이후 오랫동안 인민일보 평론부에서 일해왔다. <인민일보> "런중핑(任仲平)" 사론(社論)의 중요구성원중 한 명이다. "런중핑"은 "인민일보중요평론(人民日報重要評論)"의 인,중,평과 같은 발음의 글자이다. 판정웨이는 여러 차례 중공중앙의 중요한 활동을 보도한 바 있다.
공개된 자료에 따르면, 후시진은 1960년 4월 7일생으로 필명은 단인평(單仁平)이고 베이징사람이다.
1982년 후시진은 중국군대의 남경국제관계학원을 졸업했다. 1989년 북경외국어대학에서 러시아문학 석사학위를 받는다. 1989년, 군인 및 학생신분의 후시진은 6.4천안문학생운동현장에 나타났다. 그러나, 진압작전전에 '적시에' 떠난다.
1996년부터, 후시진은 <환구시보> 부총편집인을 맡았고, 2005년부터 총편집인이 된다.
일찌기 중공당내매체에서 일했던 전 봉황망 시정기자 장전위(張眞瑜)는 <간중국>에 이렇게 말한 바 있다: 후시진이 매체에서 성공할 수 있었던 것은 한편으로 <환구시보>가 국내에서 가장 돈을 많이 버는 신문이 될 수 있었던 것은 원래 대외선의 일부로서 국내매체에 비하여 더욱 많은 외국의 정보를 획득할 수 있는 객관적인 조건이 되고, 다른 한편으로 그는 좌파이고, 좌파에 의지하여 성공한 것이라고 한다.
장전위는 이렇게 말한다. 환구시보가 가장 잘하는 것 혹은 주업으로 삼는 매체내용은 "컨텐츠 수출의 내수전환"이다. 그는 여러 해외뉴스의 글을 종합하여 자체적으로 가공한 후 '스타일을 전환시켜' 중공에 유리한 내용으로 만들어 보도한다. 이것이 바로 그들의 관용수법이다.
네티즌들이 후시진을 "후조반(胡叼盤, 조반은 개가 프리스비를 받아무는 것을 말한다)"이라고 부르게된 내력을 장전위는 이렇게 설명한다: 그는 단지 당을 위해 보도할 뿐 진상을 보도하지 않는다. 이건 정상적인 인간이 아니다. 그는 항상 공산당에 아부하고 항상 공산당을 위하여 말을 맞춰준다. 이것이 바로 그의 역할이다.


《人民日報》重要評語是人、中、評等發音的"人、中、評"字。 《環球時報》總編輯任仲平繼任者胡錫進。


文章:新唐人
有傳聞稱,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的高層人事變動可能發生。 據香港媒體報道,總編輯胡時鎮將退休,在《環球時報》新設社長職務,由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評論部副主任範正偉擔任。
香港媒體《星島日報》12月15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道說:中谷的喉舌《環球時報》屬於《人民日報》管轄,長期由總編輯胡時鎮掌管。 胡時鎮現年61歲,已經超過60歲的退休年齡。 《人民日報》國際部副主任吳綺敏將接手《環球時報》總編輯的職位,吳綺敏已經進入《環球時報》幾個月了,正準備接手胡詩珍。
吳啓民是北京人,1991年進入《人民日報》國際部工作。
據消息人士介紹,《環球時報》今後將新設社長一職,並加強中國的政治傾向,由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評論部副主任判定偉擔任。
潘正偉1980年出生於陝西,2006年以後長期在《人民日報》評論部工作。 "任仲平"是社論的重要成員之一。 《人民日報》重要評語是人、中、評等發音的"人、中、評"字。 潘正偉曾多次報道中共中央的重要活動。
據公開資料顯示,胡時鎮出生於1960年4月7日,筆名單仁平,北京人。
1982年胡時鎮畢業於中國軍隊南京國際關係學院。 1989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獲得俄羅斯文學碩士學位。 1989年,軍人及學生身份的侯時鎮出現在6.4天安門學生運動現場。 但是,在鎮壓作戰前"適時"離開。
1996年開始,胡時鎮擔任《環球時報》副總編輯,2005年開始擔任總編輯。
曾經在中共黨內媒體工作的前鳳凰網市政記者張真瑜曾這樣對《簡中國》說過:胡時鎮之所以能在媒體上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因爲《環球時報》能夠成爲國內最賺錢的報紙,這本來就是對外宣傳的一部分,與國內媒體相比,他是獲得更多外國信息的客觀條件,另一方面,他是左派,依靠左派取得成功。
張全偉這樣說道。 《環球時報》最擅長的或作爲主業的媒體內容就是"內容出口的內需轉換"。 他綜合各種海外新聞的文章,自行加工後,將"轉換風格",製作成有利於中共的內容進行報道。 這就是他們的慣用伎倆。
張前衛這樣解釋網民稱胡詩珍爲"胡棗盤(早盤指狗咬弗里斯比)"的來龍去脈:他只是爲了黨而報道,不報道真相。 這不是正常的人。 他總是恭維共產黨,總是爲共產黨說話。 這就是他的作用。

 

任仲平 (“《人民日报》重要评论”谐音)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全文4600字。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以“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
中文名任仲平国    籍中国职    业评论员代表作品《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主要成就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

23年前,一个偶然的创意让“任仲平”开始了一段特殊之旅。15年来,“任仲平”同志风雨兼程,写出55篇评论,他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
任仲平项目组组长、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将这15年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3年到2003年5月。初成风格阶段。每年一到两篇。选题上,偏重理论时政的大主题,宏观的理论性题目比较多。这个阶段10年之内,一共写了20篇,平均一年两篇。
第二个阶段:2003年至今,共有35篇。“任仲平”创作进入了有规模、有机制、有影响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2003年5月22日,胡锦涛同志对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作出批示:
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述透彻,文字清新。体现了《人民日报》在政论方面的优势。望再接再厉,让“任仲平”这一优势“品牌”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进入新世纪后,“任仲平”同志一直在现任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同志的领导下,更准确地说,他也是“任仲平”同志,是很多任仲平文章的主创者。6年来,从人民日报分管理论的副总编,到总编辑直至社长,他的官职换了好几个,但一个职务始终没变:任仲平项目组长。也许正因为这种连贯性,造就了这个品牌,形成了“任仲平”创作机制。张研农社长概括为“七八条枪,七上八下,七嘴八舌”。

七八条枪
“七八条枪”,指的是一种组织架构。“任仲平”成员来自全报社,有社领导,有部主任,有资深记者、编辑,也有入社不久的年轻人。大家各有专长,平时各忙各的,任务一召唤,便跨部门选人组合,项目负责制,任务完了就散。所以任仲平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产物,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像获得总书记批示的《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一稿,有来自6个部门9个同志参加。《论三贴近》有7个部门13个同志参加。

七上八下
“七上八下”,指的是一种工作标准。大家精心、精致、精当,一稿、二稿、三稿,最终定稿,其间必经若干反复,以至推倒重来,直到所有人都觉得“还行”。成稿时,往往已脱胎换骨。比如,《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改了9稿,结构多次调整,段落再三修改,文字反复斟酌,题目是倒数第二稿才改定的。今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走好全国一盘棋》,写了近两年,初稿4万多字,改了14稿。去年获中国新闻奖的《长征,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改了11稿。

七嘴八舌
“七嘴八舌”,指的是一种民主风气。在“任仲平”内部,即便对社长、总编辑发表的意见,无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谁都可以表示不同看法。这样做,有时是为了文章框架,有时是为了主要观点,有时只是为了一个字词或标点的用法,实在统一不了,甚至会通过“票决”的方法来定夺。

近20年来,“任仲平”同志风雨兼程,写出近百篇评论,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得到新闻届同行和专家的认可。任仲平同志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表扬,被称为人民日报的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任仲平同志还得到广大读者的赞扬和喜爱,每一篇之后都能接到很多读者来信,有的地方还在广播中全文播送,网上转载颇多。
2010年10月27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任仲平的评论《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以现代化为主线,以新的视角,深刻阐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信念,获得中国新闻奖。至此,“任仲平”已经八次荣获中国新闻奖。

2019年9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奋斗创造人间奇迹——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作(上)》,文章说到:70年,在人类发展史上不过弹指一挥间。但是,中国人民以70年不舍昼夜的奋斗,成就了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20年9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千磨万击还坚劲——抗疫斗争铸就伟大精神》,文章说到: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是人类与疾病斗争史上的奇迹,更是人类精神所演绎的动人篇章。一场可歌可泣的抗疫斗争证明,英雄的中国、伟大的人民,坚不可摧、不可战胜! 
2021年3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任仲平文章《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文章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展现了一个大国的历史担当,彰显了一个大党的初心使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
2021年3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风雨无阻的奋进征程——写在“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开启之际》。“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2021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以百年为奋斗新起点,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我们所开创并矢志推进的伟大事业,必将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2021年7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推出任仲平文章《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指出,承载百余年仁人志士艰辛的探索,汇聚亿万人民不懈的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如东方的一轮朝日,正光芒四射,正喷薄欲出。 
2021年7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恢宏史诗的力量之源——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任仲平:主流媒体政论表达形态的革新与探索 


2017年12月5日、6日,人民日报在一版下八栏,连续刊发两篇“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任仲平文章。上篇《领航,思想的力量开辟新时代》集中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篇《使命,复兴的道路开启新征程》聚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其中上篇获得了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这也是任仲平品牌第十八次获此殊荣。
任仲平是党报评论中一个独特的形态。它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篇幅长,每篇能达到七八千字。这让文章有了较大的写作空间,可以把问题充分展开,说深说透,但也对文章的结构、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过,换个角度看,相对舒展的写作空间,也是巨大的探索空间,可以让写作者更好地把思想梳理好、把结构搭建好、把表达打磨好。这些年来,任仲平是人民日报评论的一块创新“试验田”,18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殊荣,正可以理解为鼓励党报对评论传统的承续与创新,以此推动主流媒体对政论表达形态的革新和探索。
回望任仲平20多年的足迹,从开篇之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到抗击非典时的《筑起我们新的长城》,到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的《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再到此次获奖的《领航,思想的力量开辟新时代》,一以贯之的是突破和创新。可以说,任仲平的历程,也是我们在人民日报编委会的指导下,不断形成与完善政论内容形态、表达形态的实践过程。在这次写作中,我们再次深感,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政论品牌,任仲平要有力量把握历史的大逻辑、要有勇气做出时代大判断,恰如卢新宁副总编辑所言,要构建起属于我们自己的“主流叙述”。
——以主流姿态切入主流议题。任仲平这样的大型政论,其重要性体现于以系统性的思考传递对于当前时代重大议题的认识。换句话说,需要以持中守正的姿态,成为这些“一级议题”的定音鼓、定盘星。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全媒体时代,主题宣传、正面宣传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在一些重要议题上甚至出现了零碎化、空心化、形式化的情况。对于治国理政、思想理论、历史文化、世道人心的重大议题,主流媒体必须给出自己的判断、发出自己的声音。任仲平选取的这些话题,虽然不一定自带“流量”,但以其深刻的影响力而成为时代的刚需。可以说,党报评论的“讲政治”,首先就体现在这一点上。
——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任仲平的写作,有着深厚的基础与深沉的积淀,也贯穿着同一种价值、同一种气质。在这个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和媒体竞争纷繁复杂的时代,党报评论要赢得读者、发挥作用,重要的一点就是守住稳定的价值观,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我们理解,这应该是有头脑、有肝胆、有心肠。有头脑,就是有敏锐的发现、深入的思考,这是建构文章的根。有肝胆,就是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治国理政的担当,这是支撑文章的魂。有心肠,就是有对党的感情、对人民的深情,这是贯穿文章的气。说到底,“文章合为时而著”,只有把握好时代性、针对性、人民性,才能在主流声音中更好地体现主流价值。
——以主流话语塑造主流表达。这些年来,任仲平以充分的说理、深入的分析、鲜活的素材、丰富的细节,形成了颇具自己风格的表达系统。这样的主流表达,源于视野的不断打开。我们提出要完善三个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培养三种意识——以全球意识打开世界视野,以历史意识体现中国特色,以问题意识对接现实国情;善用三重资源——赓续红色政党文化传统,接纳现代文明价值,考量当代民众诉求。借助这些意识的革新与知识的积累,任仲平提供了一种新的知性表述,以丰富清晰的逻辑层次增强评论的思辨能力,以认识问题新的方法增强评论的说服能力,以陌生化的细节和素材形成充满魅力的论述能力,从而实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
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以“任仲平”为代表的人民日报政论,在构建主流叙述上的一些具体探索。

1. 构建主流叙述,需要写好大文章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这两篇任仲平文章,选取的是一级的目录、最重的话题。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两篇文章,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把握住了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主线和灵魂,注重理论的梳理和分析,彰显了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
大文章的写作,最关键的就在于确立主题和主线。这两篇任仲平文章,抓住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灵魂,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上篇牢牢把握新思想的价值意义,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坐标中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篇紧紧围绕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从现代化道路的广阔视野中论述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正是因为准确把握了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要旨,所以文章理论重点突出,逻辑层次明晰,也让读者对于党的十九大精神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更深刻的理解。
文章既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又完成了独到的理论建树。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上篇从实践、历史、理论、世界四个维度出发,追寻这一思想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力量。如何看待中国道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下篇着重从党的领导、自我革命、制度优势等几个方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彰显了中国道路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意义和价值,以此观察中国共产党为人类作出的新的更大的贡献。文章敢于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下判断,比如认为中国的新时代“不仅是一个发展进程的概念,更是一个思想演进的概念”,用新思想定义新时代、引领新征程,可谓掷地有声、简洁有力。
我们理解,“大文章”,不是字数多、篇幅长,而是分量重、内涵深。我们认为,构建主流叙述,不能被“10万+”所左右、只有吸引眼球的内容,而是要发现历史的结构和现实的方位,成为舆论的定盘星、压舱石。

2. 构建主流叙述,需要立足大时代
引导读者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出新的“时代感”是一个必然的要求。
在《领航,思想的力量开辟新时代》中,有一段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内容:以民族复兴中国梦重构“时间逻辑”,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重构“战略逻辑”,以经济新常态重构“增长逻辑”,以新发展理念重构“发展逻辑”,以全面深化改革重构“治理逻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精神逻辑”,以美丽中国建设重构“生态逻辑”,以全面从严治党重构“政党逻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构“世界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成果,背后其实是一个大的“时代逻辑”。一篇大型政论,必须把握好这样的时代逻辑,把结论建立在对中国发展方位的判断之上,才能回答好思想为什么产生于这个时代又如何影响着这个时代的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文章的时代感也体现在对于问题的把握上。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两篇任仲平文章把5年多来的改革发展,放在一个峻切的时代背景下考量。文中分析了“中国号”航船再度扬帆起航的2012年,许多人“并不乐观”的预期:中国经济增速新世纪以来首次低于8%,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外媒一叠声唱衰中国,各种“陷阱”亟须跨越……并认为这是“一个破旧立新、世代交替的‘艰难时刻’”。这样的时代背景,让这些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中国冲破历史的隘口,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愈显难能可贵。
我们理解,主流叙述需要面对的大时代,不是只言片语、一鳞半爪的“微时代”,也不是吟风弄月、轻佻浮夸的“小时代”,而是关注真问题、进行真思考、给出真解答。唯有贴合时代心灵,切中时代脉搏,才能让作品在与时代的对话中绽放生命力,成为最丰厚的滋养。

3. 构建主流叙述,需要拥有大胸怀
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问题,都须放到共同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去审视。要写好大文章、把握大时代,历史坐标、世界坐标,都是必不可少的参照系。文章需要目光四射,在全球背景下思考,在历史视野中讲述,才能更加凸显新时代、新思想的内涵与分量。
融汇各种资料和观点,使文章既有海纳百川的思想高度,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从美英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中国:习近平时代》,到俄罗斯《真理报》文章《十月光芒指引未来》;从越南岘港APEC峰会习近平演讲受关注,到坦桑尼亚革命党效仿中国共产党加强作风建设,借嘴说话的方式,让文章的论述更加客观。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们还核查了几乎所有引文的原文和上下文语境,确保了引用的准确性。文章的引述,既有媒体视角、观察家视角,也有基层老党员视角、政治家视角;既有文学化的表达,也有来自基层的鲜活案例,对各种论据深入浅出的剖析,对各种素材详略搭配的使用,让文章的分析更为透彻、判断更有分量、立论更为权威。
叙述脉络上突出的“时间景深”,既以古论今也以今观古,既追溯过往也遥望未来,在纵横捭阖中写出了气魄、提振了信心。在社会主义运动500年历程中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的新境界,在人类300年现代化进程中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位和贡献,在对中国未来和人类命运的展望中揭示新时代中国探索的宝贵意义,这些“时间景深”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底蕴和意涵,让文章最终呈现站位高、视野远、脉络明、论证强的特点,写出了任仲平文章一贯的神韵和气魄。| 责任编辑:郭潇颖

반응형
반응형

공유하기

facebook twitter kakaoTalk kakaostory naver band